当前位置 :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审视中国妇女的“坐月子”习俗
中国特色“坐月子”系列开篇!
母乳喂养对妈妈和婴儿有很多好处,“坐月子”又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不同地域习俗各异,那么各地如何“坐月子”?“坐月子”期间又有何禁忌?怎么做既保证乳汁分泌又促进产妇身体复原?这系列话题引起大家的广泛热议及关注!在8月份母乳喂养周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国营养学会特意组织各地数十位营养专家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各地营养专家怎么说?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审视中国妇女的“坐月子”习俗
作者:汪之顼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
“坐月子”是民间对妇女生产后度过产后恢复期特定生活方式的一种俗称。“坐月子”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当然以中国最为突出。 “坐月子”概念的本意是指在产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通过保持特定生活方式,实现产妇身体复原,发挥防病甚至治病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讲, “月子”实际上是指的妇女生产后的产褥期(即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现代妇产科学规定为产后六周);“坐月子”可以理解为以不同于平常的特别生活方式度过产褥期,以追求最大健康效益。
“坐月子”的历史
“坐月子”传统形成的源头和历史发展脉络并不十分清晰,有文献认为 “坐月子”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称之 “月内”,是一种产后必须进行的仪式性行为。在此后的历代有关妇产科疾病的中医文献中也不断提及相关内容,包括产后病、产后调理和生活禁忌。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妇女 “坐月子”传统和习俗,除了原始认知中人们认为女性经血不洁、分娩污秽,恐惧触怒神佛、招致疾病和灾难外,更大的影响和依据来自中医对于妊娠与分娩身体虚弱的看法,需要在饮食和护理环境等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禁忌保护。中医为 “坐月子”提供的医学依据,是“坐月子”习俗主要流行于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区的原因。千余年来,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与生育相关的身体观念的变化,日益形成了今天广为人知的 “月子”观念与 “月子禁忌”,后者构成了中国产妇 “坐月子”的具体内容。
由于地域、气候和民族习惯等等不同,中国不同地区妇女 “坐月子”习俗的细节内容存在差异,但归纳起来发现其行为习惯的核心基本一致,可以概括为饮食禁忌,行为禁忌和环境禁忌。
饮食禁忌的常见例子有“产妇坐月子不能吃蔬菜、水果及生冷食物”,理由是吃生冷食物会伤脾胃、伤牙齿,应专吃鸡蛋、小米粥、鸡线面、红糖糯米饭和油炸糯米丸等单一的热性食物,而且只能是吃母鸡;还有“月子里不能让产妇喝白开水,只能喝鸡汤、桂圆汤、红糖水”等。
行为禁忌方面如 “产妇坐月子不能洗澡、洗头”,因为产后头皮骨缝和毛孔大开,加之气血两虚,洗头洗澡易使湿邪和寒邪侵入头皮内及体内、关节中,并滞留于此,日后会经常头皮痛、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周身气血凝滞、月经不调。“月子里产妇不能刷牙、梳头”,如果产妇刷牙、梳头会引起牙齿松动、脱落及头皮痛。“产妇坐月子不能下床活动,要躺在床上”,认为这样身体才能恢复得快、恢复得好。
环境禁忌方面,“月子里产妇不能外出见风,即使卧床也要遮挡严实,以防中风”,所以月子产妇须深居室内、卧床不起、紧闭门窗,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须包头盖被、穿长裤及长衣、长袜,并扎紧袖口和裤脚。“产妇坐月子生人不能入室”,认为让生人进屋会带来邪气。
西方的传统
与中国妇女中广泛存在的“坐月子”习俗相比,现代医学没有“坐月子”的说法,西方发达国家妇女也没有“坐月子”的习惯。现代妇产科学将产妇从胎盘娩出至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怀孕前的正常状态所需的时间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产褥期内,要求产妇需要得到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营养,并进行一定的身体锻炼。而除了避免托举重物的要求外,现代医学对于妇女产后恢复的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与中国传统“坐月子”习俗的依从和禁忌要求之间,存在广泛而尖锐的矛盾。
以美国为例,虽然美国医生也认为产妇“无论是顺产或者剖腹产,都需要时间去恢复”,但其建议的“身体护理”、“营养摄入”和“情绪健康”恢复措施中,“坐浴洗澡”、“饮食简单化”、“把最喜欢的食物冻起来,需要的时候放到微波炉加热就行了”、“尽量每天出门,找朋友喝咖啡或加入新妈妈支持小组”、“散步和游泳是很好的选择”、“每天洗澡”、“充分的锻炼和足够的新鲜空气”等等,都与中国“坐月子”习俗的要求格格不入。
在西方医学体系的影响下,在西方发达国家,妇女基本没有“坐月子”习俗,包括移民西方国家的亚洲甚至中国裔妇女,生产后不“坐月子”,休息几天就开始上班工作。
为什么要“坐月子”,它科学吗?
中国妇女 “坐月子 “习俗在这种传统依据与现代医学矛盾,国内外观念冲突中备受关注、争议甚至批判,当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前,无论是妇幼保健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在面对和参与讨论着这样一些问题:为何西方国家的产妇不用“坐月子”?“坐月子”到底有无医学根据?“坐月子”有什么优缺点?等等。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医对妇产科疾病的观点和实践是“坐月子”习俗演化、形成的最重要基础。但目前中医从业人员仍然认为并强调“坐月子”传统是有其医学根据的,不能随便抛弃。更有中医从业人员借助传统理论,进一步演绎“坐月子”适应于现代生活的外在形式。
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围产保健专业人员在没有现代医学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并不认为“坐月子”是必要之举,但却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维持这一传统,或者说对“坐月子”习俗保持了适度的妥协。最显露这一态度的做法是,包括产科医师在内的围产保健从业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性研究,探讨“月子禁忌”的科学性与相关影响。
但不可否认,这些探讨基本都是由质疑和否定 “坐月子 “合理性的压力推动的,目的在于调查陋习的流行和存在程度,寻找措施消除所谓“陋习”,以更好地落实产褥期卫生保健。也就是说,尽管西医体系内保健从业者对“坐月子”习俗保持了一定妥协,更多人深层的看法是否定和摒弃,认为 “坐月子 “是传统陋习,即使眼前受传统习惯影响不能完全摆脱,但长期看没有保持的必要,更没有推动发展的动力。
产妇和家庭成员作为“坐月子”主体和载体,总体上认可“坐月子”的合理性,一般深信其作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非核心都市区的城镇居民中,“坐月子”传统和相关生活禁忌依然保持活力。目前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愿意而且也会很好地遵从 “坐月子 “习俗。
例如
2006年报告河北某农村村庄被访产妇中有 90%较少或不吃水果, 91%不接触凉水, 97%的不洗澡或次数明显减少; 96%不出家门;
2006年报道的湖北农村产妇在月子里不吃奶类、水果、内脏的比例分别为 95.9%、90.9%、55.9%。
2010年对宁夏银川市和海原县 843名产妇的调查结果显示, 39.1%的妇女在月子里居室从不通风, 56.0%从不晒太阳,44.1%不洗澡, 21. 6%不洗脚, 37.8%不洗头, 22.1%不刷牙,其中汉族妇女尤其突出, 66. 2%不洗澡,31.3%不洗脚,56.2%不洗头。
即使 2013年报道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社区)进行的调查显示,仍然有 51%产妇在月子里不洗澡,其中低文化程度者不洗澡的比例高于 60%;整个月子内“不下床”的比例达到 1/4。
上述“坐月子”行为的现状,是在没有任何现代支持(包括卫生保健人员建议、媒体舆论等支持)的情况下的客观存在,而且或多或少经历了摒弃“坐月子”陋习的宣教后的结果。在中国各地无论城乡,无论文化程度,“坐月子”传统根深蒂固,纵使现代年轻产妇厌烦“月子”,但也不得不听从家庭中年长者尤其是婆婆和娘家妈妈等年长女性的建议 ,耐心“坐月子”。这说明“坐月子”习俗依靠其自身某些特殊的力量顽强地存续。
移居西方国家的华裔女性“坐月子”的例子则可以很好地说明“坐月子”习俗的驱动力。那些在国外生活、怀孕生产的妇女,尽管完全笼罩于西医话语与医疗环境下,大多依然也没有放弃“坐月子”的习俗,最多是针对某些具体禁忌做灵活调整,或者克服医疗和社会环境限制,尽量去做,在吃喝方面尽量注意。这些事实说明,“坐月子”习俗的驱动力,并不真正来源对卫生保健的追求,而是受传统文化的驱动,尽管这种传统文化源自于中医养生的长期熏染。
“坐月子”与家庭
作为由传统文化驱动的 “坐月子”习俗,其真正效益可能并不在于更快、更好的产褥期机体恢复,而可能更多体现在彰显家庭伦理与和谐,突出妇女权利和地位。例如传统“坐月子”中多由家庭年长女性提供照顾,她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实施护理、提出指导,从中可体现年长者的权威;反过来对照顾者权威的信赖又体现出产妇家庭关系重要性的认同。这种家庭信赖关系既是“坐月子”传统得以持续的原因,也是保持“坐月子”传统追求的结果。
此外,“坐月子”传统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在男权体系内突出权利和地位的有效途径。人口生产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但在男权社会,妇女在孕育过程中付出的巨大辛劳往往容易被忽视,通过”坐月子”过程中更多的休息、接受照顾等,妇女在家庭获得更多尊重和认可,获得充分休息和自我决定的权利。
心理健康更有可能是“坐月子”习俗的另外一个重要收益。畏惧心理和从众心理也是“坐月子”习俗得以不断维持的重要因素。千百年来民间舆论对“坐月子”重要性的极度渲染,使产妇在心理上潜伏了遵从“坐月子”习俗的依赖,并通过心理因素影响机体健康。因此遵从“坐月子”的各种生活要求,不管其合理性如何,都会给产妇心理健康来带积极影响。研究显示,由婆婆等夫家人照顾月子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自己母亲等娘家人照顾者;此外,丈夫照顾月子的满意程度也是产后抑郁的风险因素。
未来该怎么做?
综上所述,“坐月子”传统及相关生活习俗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后保健的话题,而是具有巨大社会学价值的民俗化生活准则,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活属性。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日趋强烈的国际化影响,地域性或民族性风俗习惯会受到强烈冲击乃至消亡。如果仅仅从产后护理和围产保健角度看待 “坐月子”习俗,会严重损伤其价值,甚至使其走向灭亡和消失。“坐月子”习俗作为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民间极受重视的传统习俗,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完全有必要从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给予充分的认识、保护和引导。
反过来看,“坐月子”习俗毕竟是针对妇女产褥期身体恢复和健康保健的特定生活方式,不管其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必须符合促进健康的大方向,至少不应阻碍健康促进,这是“坐月子”习俗得以保持和发扬光大的最重要前提条件。这些特点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从保护文化的高度,引导“坐月子”习俗的合理继承和发展创新,对此卫生专业人员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1. 苟文丽 ,著.妇产科学 (第 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2. 从 “治未病 “理论谈中国特色 “坐月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0(11),12(11):97-98.3. 月子习俗的仪式分析与禁忌解读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4(8), 23:113-115.4. 刘兵 ,卢卫红 .”坐月子 “的性别文化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11), 31:51-60.5. 周穗赞,王晓莉,王燕,等 .河北省某村妇女产褥期传统行为及相关疼痛性疾病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 2006, 21:2708-2710.6. 崔艳杰,毛丽梅,刘兆强,等.湖北农村妇女产褥期饮食习惯与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 .中华护理杂志 . 2006(1), 41(1):43-44.7. 陈起燕 , Joanna R.福州地区部分产妇 “坐月子 “传统习俗的调查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3), 8(1):28-31.8. 李宁乔慧郭文琴,等.宁夏地区妇女产褥期行为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 2011(11),27(11):-14601459(,).(,)9. 400例产褥期妇女保健调查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 2013, 11(8):2556-2557.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各地“月子”餐,听我们说一说(河北篇)
下一篇:不吃主食就能减肥?